10月,一场烧了上千亿的外卖大战突然降温。
淘宝、美团的补贴力度大幅收缩,曾经动辄一天1.5亿单的峰值场景,变成了7000-8000万单的平稳浮动。
这场大战来得轰轰烈烈,退得也干脆利落,让人忍不住好奇,烧出去的真金白银到底换来了什么?
年初的时候,整个外卖行业跟打了鸡血一样。
阿里计划3年砸500亿做淘宝闪购,结果才两个季度,投入就快追上这个数了。
美团更狠,前一年净利润才350多亿,这次直接投了300亿进去。
京东一开始也掺了一脚,后来觉得不对劲,早早退出了烧钱局,转头去深耕供应链了。
本来想,这么多钱砸下去,总得分出个胜负吧,但后来发现,大家其实都在“赔本赚吆喝”。
淘宝闪购平均每单亏3块,美团更惨,从之前每单赚1块多变成亏1块,外卖这门生意又回到了不赚钱的状态。
补贴一收缩,单量变化立马显现,但淘宝的表现有点出人意料。
它的外卖单量虽然降了,可APP的日活用户却涨了不少。
4月份的时候,淘宝日活才3.75亿,还被拼多多超了。
到了8月外卖高峰,日活直接冲到4.31亿,反超回去了。
更关键的是,9月没什么大促,大家在淘宝上的使用时间还涨了。
这背后,闪购功不可没。
它在8月收获了3亿月活用户,其中1亿人之前都没在淘宝上消费过,相当于唤醒了一大批“沉睡用户”。
闪购拉新藏玄机,高价值用户成香饽饽
淘宝这波操作挺聪明的,它不是单纯为了外卖单量,而是借着外卖的流量,给整个平台“输血”。
闪购的用户里,女性占了一半以上,95后年轻女性最多,而且大多是消费力不错的中高客群。
这些人消费意愿强,正好契合淘宝的需求。
淘宝内部有个UCMV用户分层模型,把用户分成了四级。
最基础的是“U”,就是只有账号不消费的;然后是“C”,一个月消费一次;再往上是“M”,一个月买四次以上还跨品类;最高级的是“V”,也就是88VIP会员。
别看88VIP才5300万人,却贡献了淘宝六成的成交额,人均消费是普通用户的9倍。
闪购的核心任务,就是把那些“U”用户转化成“C”用户。
如此看来,只要“C”用户的池子大了,后续再往“M”和“V”转化,基数就足够了。
为了留住这些用户,淘宝也花了不少心思。
闪购下单后会送淘金币,平时100-150个,双11期间直接加到1000个,100个淘金币能抵1块钱。
这种小福利看着不起眼,却能实实在在提高消费频次。
不得不说,比起单纯烧钱补贴,这种运营手段可持续多了。
补贴战难以为继,大家都开始找新方向。
美团放弃了拼单量,转而守住30元以上的高价值订单,份额稳定在70%以上。
淘宝则更直接,把重心从餐饮外卖转到了即时零售,开始大规模接入品牌商家。
9月启动招商,到双11前夕,已经有3.7万个品牌门店加入了闪购,优衣库、华为、宝洁这些大品牌都在其中。
优衣库的接入算是比较成功的,全国900多家店都开通了闪购。
在北京、上海这些大城市,搜索优衣库,一半以上的商品都能2-3小时送达。
但也不是所有品牌都这么顺利,苹果、华为的经销商虽然有三四千家接入了,可有时候搜出来的商品标着“闪购”,下单后还是普通快递。
很显然,线下门店要兼顾自己的客流,还要做好即时配送,需要投入不少精力去培训员工、建立流程,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搞定的。
即时零售持久战,供应链成决胜关键
淘宝闪购零售总经理说,靠品牌商家自己做即时零售,成本太高。
所以淘宝打算自己建仓,明年计划开出2000家便利店闪电仓,让品牌把爆款商品放进仓库,由平台负责库存和配送。
目前商家大多选了“仓配一体”的方案,毕竟这种模式不用自己操心仓库和物流,更省心。
不过,即时零售这门生意,没那么容易做。
商品要更快送到消费者手里,就得把仓库建在离消费者更近的地方。
以前电商一仓发全国就行,现在要30分钟送达,一个城市至少得一个仓,全国下来就是上千个甚至上万个。
这对库存周转和成本控制都是巨大的挑战,更何况,用户对配送时效的需求也不一样,有的要30分钟急用,有的半天、当天送到就行。
淘宝主张“远中近”三种物流模式,美团却坚持只有30分钟送达和普通快递两种选择,觉得中间形态都是伪需求。
这场关于即时零售的争论,短期内不会有答案。
目前来看,品牌通过闪购带来的成交额占比还不高,有的头部品牌一年也就两三亿,占比2-3%。
但增速很可观,不少品牌都超过了50%。
宝洁早在2019年就开始研究即时零售,旗下护舒宝已经靠这个渠道实现了快速增长。
阿里的目标很明确,未来3年要靠即时零售拿下1万亿元的增量市场。
这个目标不小,需要足够的耐心去改造交易链条。
毕竟,即时零售的成长期至少要12-18个月,不是靠短期投入就能见效的。
这场从外卖开始的大战,最终走向了即时零售的赛道。
千亿补贴不是结束,而是一个新的开始。
淘宝靠闪购激活了用户,美团守住了高价值客群,京东深耕供应链,大家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破局之路。
在消费信心还在恢复的当下,即时零售能不能撬动新的消费需求,关键要看谁能平衡好时效与成本,谁能真正留住用户。
如此看来,这注定是一场持久战,而最终的赢家,必然是那些能创造真实价值的平台。








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