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50亿辽宁首富是方威吗,海航恢复元气有哪些表现?

还记得2021年海航破产那会儿,多少专家跳出来断言:“海航完了,谁接手谁死。”媒体更是一窝蜂唱衰,什么“万亿债务黑洞”“民航业的定时炸弹”“接盘侠必死无疑”。

结果呢?方威这个钢铁行业出身的“门外汉”,用三年时间让海航营收突破1200亿,净利润从巨亏到盈利47亿

图片 1

两天前,海航控股花了7.99亿元,把天羽飞训这块“老底子”收了回来,已完成过户。

那些当初信誓旦旦说他撑不过两年的专家,现在都躲哪儿去了?

1.当初的预言有多荒谬

翻翻2021年的新闻就知道了。

某知名财经评论员在电视上慷慨激昂:“海航资不抵债超7000亿,除非神仙下凡,否则谁来都是送命题。”

另一位民航专家更直接:“航空业不是钢铁业,隔行如隔山,方威这是拿辽宁方大的家底开玩笑。”

甚至有媒体做了个专题——《海航重整:一场注定失败的豪赌》。文章里列举了十大理由证明海航必死无疑,从行业周期到管理能力,从债权人博弈到国际航线萎缩,说得那叫一个有理有据。

可你看,三年过去,打脸来得就是这么快

2024年的数据摆在那儿:海航控股营收突破千亿,客座率恢复到疫情前85%,国际航线布局重启,员工工资按时发放。更狠的是,原本预计十年才能解决的债务问题,方威用三年就基本理顺了

那些专家现在还敢站出来吗?估计早把当年的文章删得一干二净。

2.从“卖家底”到“买回家”

天羽飞训原本就是海航的亲儿子。

2015年海航集团亲手创立,2019年交给海航控股打理,结果2020年破产重组那阵子,不得不忍痛割爱,转手给了海南机场控股。

图片 2

说白了,就是当年债务压身,不得已把“传家宝”当了出去。

现在方威接手四年,腰板硬了,第一件事就是把这块资产赎回来。7.99亿元的收购价,比账面净资产5.95亿元溢价三成多,但比当年出售时也就多了5000万。

这笔账怎么算都不亏——毕竟天羽飞训2024年营收3.85亿,净利润接近7000万,是个会下蛋的金鸡。

更关键的是,海航控股目前在天羽飞训的训练量,占公司特业培训总量的一半以上。飞行员复训、乘务员模拟机培训,这些都是航空公司的“刚需”,外包出去不仅成本高,还得看别人脸色。

董秘办的人直言不讳:“后续航班量扩大,培训需求会更大,收回来能省一大笔运营成本。”

3.钢铁佬凭什么能救航空公司

这是所有人最想不通的地方。航空业和钢铁业,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行业,方威到底哪来的自信?

答案其实很简单——真正的商业智慧从来不分行业

图片 3

方威在辽宁方大钢铁集团干了二十多年,把一家濒临倒闭的国企盘活成营收超千亿的巨头。他用的那套方法论,放到海航身上照样管用:砍掉不赚钱的业务线,优化债务结构,激活员工积极性,重建供应商信任体系。

说白了,企业管理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。你以为航空公司的核心是飞机和航线?错了,核心是现金流管理和成本控制。方威在钢铁行业练就的财务重组能力,正好是海航最需要的救命药。

而且别忘了,方威最擅长的就是在绝境中翻盘。当年辽宁方大收购西林钢铁时,外界也是一片唱衰。结果呢?三年扭亏为盈,五年产能翻倍。这次海航重组,不过是把同样的戏码再演一遍罢了。

最关键的是——他不迷信专家,也不听媒体瞎BB,只相信数据和执行力

4.收复失地,仍需久久为功

收回天羽飞训,只是方威复盘海航的一小步。

这家曾经的航空巨头,背负的历史债务和经营压力,远比外界想象的复杂。96.8%的资产负债率,像一座大山压在管理层头上;汇兑损失、油价波动、市场竞争,每一个变量都可能让业绩坐过山车。

但方威的打法,已经初见成效。他不急于求成,而是一步步夯实基础——收回核心资产、完善产业链、降低运营成本、激励员工士气。这种钢铁人的韧劲,或许正是海航最需要的。

图片 4

回头看海航这事儿,那些专家到底错在哪?错在把行业壁垒看得太重,把管理能力看得太轻。他们以为航空业的门槛是飞机和航线,却忽略了真正的门槛是资源整合和危机处理。

说到底,这个时代最稀缺的不是信息,而是独立思考的能力。方威用三年时间证明了一件事——只要逻辑正确、执行到位,所谓的行业壁垒根本就是纸老虎。

商业的本质从来不是听谁的话,而是看谁能把事儿干成。那些整天嚷嚷“不可能”“没戏”“必死无疑”的人,往往才是真正的局外人。

毕竟,能笑到最后的,从来都是那些敢于挑战常识、坚持独立判断的人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7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