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方对安世半导体的核心要求是什么,荷兰是否会撤销对安世半导体的行政令?

9月30日,荷兰政府以一纸部长令,以以所谓“国家安全”为由,试图夺取中资控股企业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,这堪称抢劫般的操作,也被称为“半导体劫案”。

这件事的罪魁祸首,是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。

面对自己搞出的烂摊子,他非但不认错,反而不服气的说:“我仍会这样做”。

图片 1

荷兰其实就是为了利益,因为安世半导体在全球芯片领域,是一家非常重要的企业,如此一块肥肉放在嘴边,荷兰馋了。

他们直接拿着所谓的法律,开始明抢这块“肥肉”,哪想到不仅没吃到,还被硌了牙!

那么,这场涉及芯片、主权与国际规则的较量,到底意味着什么?

图片 2

中止干预?

一个多月前,荷兰还以“国家安全”为由,强行接管了中国闻泰科技旗下全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,并且罢免了中国籍CEO。

这一操作把国际社会都看愣了。

说句实话,荷兰的理由听起来很“熟悉”,因为这套说辞明显是从美国那“学来的”。

所谓的“穿透规则”,本质上就是限制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正常运营,为美国及其盟友腾出竞争空间。

而安世半导体这个“靶子”更是让人不能忽视。

图片 3

说起安世半导体,那中国和荷兰就是“东郭先生和狼”的故事。

安世半导体虽然在荷兰,但它是一个中资控股的跨国企业,荷兰是依据《货物可用性法案》这个法案从中方手中抢夺的。

这个法案,是1952年冷战时期,为了保障“战时物资”设立的,就是在紧急情况下,国家政府可以短暂接手一些企业。

原话是“防止关键商品在紧急情况下被禁用,保障本国和欧洲的经济安全”

虽然有这个法案,但荷兰之前从未用过。

可在和平时期,却被荷兰政府拿来用来“抢夺”半导体公司,说他们不是馋半导体,那谁也不信啊!

可荷兰不承认。

图片 4

荷兰首相斯霍夫说,他们接手安世,是因为CEO管理不善,不是针对中国。

一个中资控股的公司,就算管理不善,也不能直接抢夺啊,你可以注资,可以扶持,偏偏直接接手,这不是空手套白狼吗?

更关键的是,安世原本是中方企业在2017年,花了27.5亿美元从荷兰恩智浦公司收购的,这个恩智浦是从飞利浦公司剥离出来的,因为恩智浦经营不善,才被中方企业给收购了。

之后几年,中企不断注资,不仅偿还债务还实现了技术升级和全球布局。

图片 5

也就是说,安世非但没有所谓的经营不善,反倒是中企将一个马上要倒闭的小公司给扶持起来,荷兰首相的理由,压根站不住脚。

就是荷兰见安世成为一个半导体内部影响颇深的公司,所以想“抢过来”,这可强盗有什么区别?

而这件事的幕后操盘者,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。

就是一个对国家级安全产业经验几乎为零的政员,怪不得能想出这件事。

图片 6

作为全球汽车芯片的重要供应商,安世半导体的母公司注册在荷兰,但生产线和产能却几乎全在中国。

也就是说荷兰接管的只是一个“空壳”,真正的生产能力却掌握在中方手中。

可即便如此,荷兰还是选择强行接管,直接导致安世中国的出口受阻,订单停滞,大量货物卡在供应链上。

结果,全球汽车芯片市场一片混乱,欧美日的车企叫苦不迭。

不过,到了2025年11月19日,一切好像突然发生了变化。

图片 7

荷兰政府宣布暂停对安世半导体的行政干预,称未来一年内将采取“建设性措施”,并与中方保持沟通。

这一声明似乎暗示,荷兰对中方的强硬态度出现了松动。

但问题是,这样的暂停到底有多少诚意?

荷兰的声明里有一句话值得玩味。它强调,这一决定是“在与欧洲和国际伙伴密切磋商后”作出的。

这等于告诉全世界,荷兰自己的态度并不重要,更重要的是背后那些“话事人”的意见。

而这些“话事人”是谁,稍微一想就知道:美国。

图片 8

也就是说,荷兰这次按下暂停键,很可能并不是心甘情愿,而是现实逼得它不得不这样做。

荷兰的尴尬角色

要理解荷兰的态度变化,就不得不提到中美之间的新一轮谈判。

今年11月,中美两国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:未来一年内“休战”,暂时搁置对彼此的新限制措施。

尤其是美国此前提出的“穿透规则”,也被按下了暂停键。

这一消息对全球市场来说,是一个巨大的利好,但对荷兰来说,却是一场“半路撂挑子”的灾难。

图片 9

荷兰接管安世半导体的动作,其实是为了讨好美国,想要通过对中方施压来巩固自己的国际地位。

然而,美国这一休战协议却让荷兰陷入了孤立。

没有了美国的支持,荷兰突然发现,自己不仅得罪了中方,还被欧洲盟友“嫌弃”。

毕竟,安世半导体的运营出问题,直接导致欧洲的汽车制造商面临供应短缺的风险。

荷兰的这一行为,几乎是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上,成为全球芯片供应链危机的“罪魁祸首”。

图片 10

中美休战的影响不仅让荷兰失去了靠山,还让它的行为变得毫无道理可言。

没有美国的背书,荷兰再继续对抗中方,只会让自己显得更加孤立无援。

于是,暂停行政干预,成为荷兰为自己找台阶下的唯一选择。

中方的反制

当然,荷兰的态度转变,不只是因为中美休战,更重要的是中方的强硬反击。

这一次,中方不仅迅速采取了经济反制措施,还在外交上展开了全面施压。

图片 11

先说经济反制,面对荷兰的接管行为,中方的第一招就是让安世中国宣布独立运营,切断与荷兰母公司的依赖。

紧接着,东莞工厂开始实施“做四休三”,每周只生产四天。

这一操作直接把全球汽车芯片市场的供应链“掐住了脖子”。

没有了安世中国的货源,许多美欧日的车企不得不频繁更换生产线,损失严重。

与此同时,中方还通过外交途径对荷兰施加压力。

中国公开指出,荷兰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契约精神,还扰乱了全球供应链秩序。

图片 12

更重要的是,中方与德国、西班牙等欧洲主要国家展开了积极沟通,要求它们向荷兰施压,敦促其纠正错误。

这一招果然奏效,迫于双重压力的荷兰最终不得不“借坡下驴”。

虽然荷兰宣布暂停,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已经解决。

中方明确表示,暂停行政干预只是一个开始,真正的问题还需要荷兰拿出实质性的解决方案。具体来说,中方提出了两个核心要求:

图片 13

第一,荷兰必须彻底撤销行政干预令,而不是搞这种“暂停”的拖延策略。暂停一年的说法,听起来像是给自己留了后路,一年后如果形势有变,荷兰可能会以新理由继续干预。这种“不疼不痒”的表态,中方显然不会轻易接受。

第二,相关的法律程序必须纠正到位。目前,荷兰法院对这一案件还没有做出最终裁定,而荷兰政府也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来修改行政命令。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彻底解决,中方的权益依然会受到威胁。

图片 14

荷兰干出这种事,背后其实是西方国家用烂了的招数,就是以“国家安全”名义干预市场规则,这件事不仅对中国企业是一种警示。

未来,中方要做的,不仅是捍卫自身权益,更是推动国际规则的透明化和公正化。

结语

与此同时,安世半导体事件也给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。

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、产能和市场,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只有在国际市场中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和独立性,中国企业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。

图片 15

荷兰宣布暂停干预安世半导体,看似向中方服软,但背后的博弈远未结束。

未来的战场,将不仅仅是关于一家公司、一场贸易争端,而是关于全球规则的重塑与信任的建立。

中方的两个要求,既是对荷兰的提醒,也是对国际社会的宣告:规则必须得到尊重,市场必须自由公正。否则,这场较量,就远不会有真正的落幕。

参考信源:

2025-11-17 14:17·环球时报——《一文读懂荷兰“半导体劫案”》

图片 16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3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