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地时间10月29号,荷兰那边干了件挺出人意料的事,直接“强制接管”了安世半导体,新任命的临时CEO斯蒂芬·蒂尔格还专门发了封信,说要对中国安世断供晶圆,理由是“中国区公司不履行合约”。
这消息一出来,国际上不少人都觉得有点哭笑不得,毕竟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方就在中国,安世中国真想找协作伙伴,根本不愁没人接。
那荷兰为啥要这么干?中方是怎么化解危机的?这背后又藏着中欧关系的哪些新变化?
荷兰断供安世:理由站不住脚,中方一招破局
先说说安世半导体这公司,它可不是小打小闹的企业,做的汽车半导体专门用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、传感器这些核心部件上,全球像大众、丰田这样的头部车企,都得靠它供货。
荷兰这一断供,要是真没应对办法,下游汽车生产肯定得受波及,说严重点,全球汽车业都可能跟着断链。
但荷兰好像没算明白一个事,中国的晶圆产能有多强劲。
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方,像中芯国际、华虹半导体这些企业,产能完全能接住安世中国的需求。
本来想觉得荷兰可能有啥“后手”,后来发现,他们所谓的“断供施压”,更像是自导自演的戏。
德国《经济周刊》直接说荷兰这是“罕见的蠢棋”,这话真没夸张。
荷兰这么干,不仅把原本顺顺当当的国际半导体供应链搅乱了,对自己也没半点好处。
要知道,中国一直是荷兰半导体设备出口的大市场,之前看行业数据,中国占荷兰这类出口的比例不低,这么一闹,荷兰本土那些靠中国市场吃饭的半导体企业,怕是要跟着吃亏。
更有意思的是中方的应对,11月2号,安世中国直接官宣:成品和在制品库存都建好了,货物充足得很。
这招真是“釜底抽薪”,一下子就让荷兰那边的断供变得没意义了。
安世荷兰本来想靠断供拿捏中国区公司,结果人家早有准备,这下荷兰反而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。
这也能看出来,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韧性是真强,不是随便就能被卡脖子的。
德国跟着“变脸”?中美会谈让荷兰骑虎难下
荷兰这边的事还没捋清楚,德国那边又出了新动静。
中美刚在釜山谈完话,德国总理默茨就站出来高调说“不能让中美来决定技术的未来”,还打算拿出20多亿欧元,把德国境内中企造的5G设备全换掉。
搞不清德国这波操作是为啥,明明中美会谈释放的是合作信号,德国的外部压力该小了才对,结果还非要折腾着换设备。
这20多亿欧元可不是小数目,全是纳税人的钱,就为了换已经在用的5G设备,多少有点浪费。
而且中企5G设备在德国市场占比不算低,真要换,5G网络建设肯定得耽误大半年,对德国数字经济发展没半点好处。
更让人唏嘘的是,之前德国还把中国当成“战略合作伙伴”,现在说变就变,直接当成“对手”,这转变也太快了点。
后来才想明白,德国这做法跟荷兰强制接管安世其实是一个逻辑,都是被美国给怂恿的。
再说回荷兰,它这边刚对中国“硬刚”完,第二天中美就在釜山会谈了,聊的还都是全球产业链稳定、经贸协作这些事。
这一下,荷兰直接陷入两难。
要是接着对华强硬,万一中美合作带来新的市场机遇,荷兰肯定捞不着;要是想缓和态度,又怕违背美国“对华技术限制”的要求,两头都不讨好。
如此看来,荷兰当初听美国的话,强抢中企子公司,真是把自己架在了火上。
中欧会打贸易战吗?欧洲的困境藏着答案
现在不少人担心,荷兰这事儿会不会成中欧“贸易战”的开端。
这种可能性还真不能完全排除,背后的原因,跟欧洲自身的困境脱不了关系。
最明显的就是欧洲制造业的崩塌速度,远超大家预期。
这事儿从俄乌冲突里就能看出来,2022年的时候,乌克兰总统本来都要和俄罗斯签和平协议了,结果时任英国首相约翰逊一撺掇,直接撕了协议。
从那以后,西方就深度介入俄乌冲突,到2023年,北约的炮弹都不够乌军打了,欧洲好多国家的军事库存都空了。
可俄罗斯呢?没转战时经济,军工产能就比欧洲强,后来还有朝鲜帮忙,欧洲更跟不上了。
连军工产能都提不上来,欧洲制造业的问题可想而知。
2024年第一季度,欧洲制造业PMI(采购经理人指数)一直低于荣枯线,德国汽车产量还降了不少,反观中国,同期制造业PMI是正增长,中企在新能源汽车、半导体这些领域的优势越来越大,欧洲肯定坐不住了。
在“公平竞争”赢不了的情况下,他们自然就想靠“其他手段”打压中国企业。
还有个深层原因,就是欧洲不少国家的“殖民思维”还没彻底消除。
在他们眼里,只有自己有资格打压别人、收割利益,容不得其他国家反制。
中国之前搞的稀土出口管制,还有这次安世事件里的应对,在他们看来居然是“僭越和挑衅”。
再加上西方舆论长期对中国的“负面塑造”,不少西方政客和民众对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老观念里,觉得中国还是以前那个“可以随便拿捏”的国家,突然看到中国能强力反制,就觉得受不了了。
很显然,这种想法早就过时了,中国现在的反制手段都是实打实的,能打到欧洲的“七寸”,比如稀土管制会影响欧洲半导体和新能源产业,安世中国的应对让荷兰失去供应链主导权。
欧洲怕被中国压制,就想强硬回击,可这样反而会让中欧关系更紧张。
不过话说回来,荷兰这次的做法,中方确实得好好应对。
荷兰明明知道断供可能影响全球汽车业,还非要这么干,就是想扩大伤害来施压中方,好让自己的损失最小化。
这种“投机主义”要是不及时遏制,以后说不定还有其他国家跟着学,到时候全球产业链就更乱了。
荷兰这次强制接管安世、断供晶圆,就是一步短视的棋。
不仅没伤到中国,反而把自己架在火上烤,还可能波及全球汽车业。
中方靠库存和本土供应链化解危机,也证明了中国产业链的韧性有多强。
中欧要是真打贸易战,对谁都没好处。
欧洲要是能放下老观念,正视中国的实力,好好坐下来谈合作,比啥都强。
毕竟现在全球产业链是连在一起的,互相拆台不如一起发展,你说对吧?








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