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寒冬,美国联邦法院的判决下达,65岁的张汝京被迫离开亲手创立的中芯国际,法庭之上,这位将中国大陆芯片产业从无到有推向国际五强的工程师,当场失声痛哭。
这一幕背后,藏着的不只是一位创业者的悲壮离场,更是一个国家在核心技术领域被“断粮”的无奈与阵痛,张汝京的坚守,本该从家庭信仰的传承说起,而非创业的起点。
他出生于抗战烽火淬炼的知识分子家庭,父亲深耕冶金技术,母亲钻研火药化学。
二人虽非现役军人,却以专业所长为国家军工生产提供支撑,这种“国家需求即使命担当”的信念,自幼便在他心中扎根。
本来想,在台湾成长的他或许会延续当地的职业路径,但后来发现,对祖国大陆的身份认同,早已成为他人生选择的底层逻辑,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,发展困境肉眼可见。
全国六百余家芯片制造工厂的年度总产量,竟不及日本一家工厂的月产量,如此悬殊的差距,并非单纯源于资金匮乏。
当时,国家启动“909工程”,投入巨额资金扶持芯片产业,最终收效却差强人意。
核心症结在于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、实操经验与科学方法论的全面缺失,而这些恰恰是张汝京深耕行业数十年所积累的核心优势。
职业生涯的转折点,来自父亲一句直击内心的质问:“你为什么不回大陆建厂?”彼时的张汝京,已在德州仪器任职20年,从基层工程师晋升至企业高管,主导全球十几家半导体工厂的建设运营。
随后,他又出任台湾第三大晶圆代工企业总经理,手握丰厚股权与显赫名利,无奈之下,在个人职业巅峰与家国责任之间,他选择了后者。
2000年,张汝京辞去高薪职位,放弃全部股权,举家迁居上海,中芯国际就此诞生,中国大陆芯片产业的拓荒之路正式开启,建厂初期的艰难,远超外界想象。
大陆半导体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三代差距,专业人才储备几乎为零,全球设备供应商更是对中国市场实施技术封锁。
很显然,常规发展路径根本无法突破困局,张汝京创新性地采用逆周期扩张与全球化资源整合策略,凭借个人行业影响力,成功召集300余名中国台湾工程师与近百位欧美技术专家加盟。
他还奔走于海外华人社群,游说在美欧从业的华人工程师变卖资产归国,只为组建起核心工艺研发团队。
与此同时,他推行极致的成本控制模式,办公选址简易厂房,团队日常以盒饭为餐,通勤依赖老旧车辆,硬是节省出三成建厂资金。
资本结构设计上,他引入高盛、英飞凌等国际资本,但严格控制单一股东持股比例,确保中芯国际的中国控股地位,技术突破的速度,刷新了全球半导体行业的认知。
2000年工厂奠基,2001年实现量产,2003年完成90纳米工艺突破,2004年建成大陆首条12英寸晶圆生产线,2009年45纳米工艺试产通过良率检测。
别人需要三十年走完的技术迭代之路,张汝京带领团队仅用三年便实现追赶,如此看来,“他一个人,把大陆芯片产业快进了三十年”的行业评价,绝非夸张之词。
树大招风,技术的快速崛起很快引发行业巨头的警惕,台积电作为全球晶圆代工领域的领跑者,对中芯国际的发展势头采取了精准的专利狙击。
2003年,台积电以“窃取商业机密”为由,在美国对中芯国际提起诉讼,索赔金额高达10亿美元。
首次诉讼以中芯国际赔偿1.75亿美元告终,更为苛刻的是,企业核心技术需向台积电全面开放接受审查,这意味着,中芯国际的技术壁垒被彻底打破,核心竞争力遭受重创。
2006年,台积电发起第二次诉讼,美国法院最终判决中芯国际再赔偿2亿美元,出让10%股权,创始人张汝京必须卸任所有职务。
毫无疑问,这场判决不仅让张汝京被迫离场,更让刚刚起步的中国大陆自主芯片产业链陷入停滞,技术研发与资本投入双双陷入低谷,离场后的张汝京,并未选择安享晚年。
他曾坦言,本来想就此告别半导体行业,但后来发现,大陆核心技术领域的短板依然存在,自己实在无法袖手旁观。
因专利诉讼限制,他暂时无法涉足芯片制造,便转向LED领域,创立亿瑞光电、升瑞光电两家企业。
依托芯片技术与LED产业的技术共通性,他带领团队实现中国LED产业从材料到设备的全产业链自主可控,为相关领域技术积累奠定基础。
2012年,专利限制解禁,张汝京立刻重返半导体赛道。
当时,300mm大硅片作为芯片制造的核心原材料,完全依赖进口,成为制约大陆芯片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,他创办新升半导体,专攻大硅片研发生产。
仅用两年时间,“中国第一根单晶硅棒”成功问世,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,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格局。
此后,他又创新性地提出CIDM模式,通过企业联合出资、工艺资源共享的方式,化解芯片设计端与制造端的行业壁垒,为众多中小型芯片企业提供了生存发展的新路径。
近年来,车用芯片进口依赖问题凸显,张汝京再度出手,与吉利集团达成合作,全力布局车规级芯片研发生产,精准切入产业核心痛点。
2024年8月,汇通能源出资1.95亿元,与张汝京携手布局半导体与智能制造领域,这份持续深耕硬科技的坚守,令人敬佩,纵观张汝京的职业生涯,三次关键征战清晰勾勒出他的产业布局逻辑。
中国核心技术的突围,绝非单纯依靠资金投入或口号宣传,极致的成本控制、逆周期的发展策略、全球化的资源整合能力,才是破局的关键。
张汝京所推行的CIDM模式,也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,证明复制国际成熟模式并非明智之举,立足本土需求的创新路径更具生命力。
他不是流量聚焦的行业明星,也不是擅长营销的企业高管,只是一位心怀家国的工程师战士。
西方芯片巨头手握资本优势、专利壁垒与技术封锁手段,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占据先发优势。
而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,正需要更多像张汝京这样,怀揣专业信念,直面行业痛点,义无反顾投身技术攻坚的破局者。
他们埋下的技术种子,终将在时间的浇灌下生根发芽,支撑中国实现核心技术自主自强的宏伟目标。









暂无评论内容